
訓練中的女航天員王亞平
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船把3名航天員送入我國“天宮”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其中包括女航天員王亞平。他們將在核心艙駐留6個月。這不僅將刷新我國航天員連續(xù)在軌駐留的最長時間紀錄,也是我國空間站迎來的首位女航天員。王亞平還將出艙作業(yè),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那么,男女航天員的選拔和培養(yǎng)有什么不同?女航天員要克服哪些困難,在太空又有什么優(yōu)勢呢?
1 女航天員需要克服更多困難
由于載人航天活動具有任務艱巨、技能復雜、環(huán)境特殊、危險性大等特點,需克服失重、超重、缺氧、孤獨、震動、噪聲等一系列艱難險阻,所以對航天員的生理條件、心理素質(zhì)要求很高,否則難以完成航天任務,女航天員也不例外。目前男女航天員的選拔、訓練標準基本一樣,沒有專門針對女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標準。只不過對參加航天員選拔的女性申請者比男航天員多了一項婦科檢查,并在進行所有放射性檢查之前驗測妊娠,已懷孕的不能參加選拔。
但在早期航天活動中,因為受政治、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美蘇在女航天員的選拔要求上有明顯的不同。例如,為了獲得世界“太空第一”,蘇聯(lián)第一批女航天員的選拔沒有完全采用男航天員的選拔標準。1963年成為世界太空第一位女航天員的捷列什科娃是從跳傘運動員中選出來的,而不是從飛行員中選出來的。
根據(jù)工作特點,職業(yè)航天員可分為飛行專家、任務專家。飛行專家都是從戰(zhàn)斗機飛行員中選拔,而任務專家不一定。至今,全世界一共選拔出100多名女航天員,其數(shù)量只占航天員總數(shù)的10%,而且大多是任務專家,擔當飛行專家的很少。這是由于男女航天員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女性脂肪多,血紅蛋白質(zhì)量少,平均身高矮,平均體重輕,有氧運動能力低。女性進入太空飛行困難更多,特別是要解決一些特殊問題。例如,從衛(wèi)生角度考慮,女航天員用水要多一些,要帶一些衛(wèi)生用品。
2 太空第一位女航天員來自蘇聯(lián)
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是蘇聯(lián)的捷列什科娃,她于1963年6月16日駕駛“東方6號”上天。捷列什科娃沒有駕駛過飛機的飛行經(jīng)驗,在剛上天時不太適應高速飛行。她在這次飛行中完成了生物醫(yī)學和科技考察計劃,并證明了女性也能在太空正常生活和工作。
然而,捷列什科娃上天后19年內(nèi),蘇聯(lián)沒有再派女航天員上天,直到1982年8月19日,蘇聯(lián)又把第二個女航天員——薩維茨卡婭送上太空,目的是使她在后來的飛行中成為世界太空行走的第一位女性。薩維茨卡婭也出色地完成了她的使命,在1984年7月25日,薩維茨卡婭在她的最后一次太空飛行中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她在擔任“聯(lián)盟T-12號”上的隨機工程師期間前往“禮炮7號”太空站,完成金屬的切割、焊接工作。這一成功表明,女性不僅能在載人空間站上工作和生活,而且也能在艙外有效地從事各種作業(yè)活動。
1995年3月22日,俄羅斯女航天員康達科娃乘“聯(lián)盟TM-20號”飛船從太空歸來,她在“和平”空間站上生活了169天,創(chuàng)造了當時女性在太空連續(xù)逗留的世界新紀錄。這次飛行的目的就是研究女性能否很快適應失重環(huán)境,長期太空飛行對女性有多大影響。因為此前女性在太空停留的時間最長不到15天,而康達科娃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了近半年。
2014年,謝洛娃成為第一個登上“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女航天員,這是俄羅斯女性時隔將近20年后重返太空。謝洛娃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了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