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以石鼓祠與介子推而聞名 |
天涯山石鼓 |
2021年04月09日 10時13分 山西晚報 |
在晉北原平,有一座山叫天涯山,此山以峭拔險峻、呈牙齒狀一般的山頂稱奇,更以石鼓祠與介子推而聞名。 小時候,常聽大人們指著天涯山講有關石鼓祠和介子推(本地方言讀錘)的傳說故事。源遠流長的石鼓祠里面供奉著春秋戰(zhàn)國時的名人介子推,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這里總要舉辦廟會。 從天涯山頂俯瞰,滹沱河兩岸的油簍山、蓮花山、石鼓石盡收眼底。蓮花山南面是馬鞍山,在其東端接近地面處有一細長石臂從北面溝底伸出,托起的一塊巨石凌空架于山腰,近看似一面鼓,原平當?shù)厝俗怨欧Q其為“風吹石鼓”,石鼓祠也由此而得名。古往今來,“風吹石鼓”引來許多文人墨客的吟誦,元朝忻州籍詩人元好問所寫“喚起山靈槌石鼓,漢女湘妃出歌舞”詩句尤其形象生動。 石鼓石東面的石鼓祠,是為祭祀介子推而修建的。春秋時期,晉國發(fā)生“驪姬之亂”,晉文公重耳外出避難19年,家臣介子推隨從始終。其間,介子推因“割股啖君”與隱居綿山躲避封賞而名聞天下。晉文公把綿山封為“介山”以作介子推的封地,又用綿山上的樹做成木屐時常穿于腳下,以此感念介子推之忠心,“足下”由此就成了對人的尊稱。 以上史實皆源于《左傳》和《史記》,至于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背負老母被燒死在柳樹旁之說,皆源于莊子的散文和屈原的詩歌,那是文學作品,而非歷史,可能當時就有了類似的民間傳說,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這兩個祭祀先人的習俗也源于這個傳說。 根據(jù)民間傳說,介子推被燒死于綿山,而原平怎么會有祭祀介子推的祠堂呢? 原來在元代時,同川中山村有個富戶叫張顯,河東一帶的很多田地屬其所有。他的三夫人延氏娘家在介休,在娘家時,延氏每年清明節(jié)都要上綿山趕廟會,祭祀介子推。因原平與介休距離遙遠,每年回一趟娘家鞍馬勞頓,很不方便。張顯為滿足三夫人的心愿,出資在天涯山腳下建起了石鼓祠,延氏從此可以就近祭祀介子推。 現(xiàn)在的張家莊村、東下莊村(原來屬一個村子)古時候曾經(jīng)是張家的地莊。而石鼓祠從古至今,一直屬張家莊村(后分為兩村)的領地,現(xiàn)在仍屬這兩村共同管理。所以,張顯建祠的說法是有一定依據(jù)的。 當然,有文字記載石鼓祠清明廟會起始于金代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即北宋欽宗靖康二年,與張顯建祠的時間明顯不一致。關于石鼓祠是建于元代還是金代,姑且存疑。而介子推和石鼓祠,從此賦予天涯山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卻是不爭的事實。 另外,天涯山名稱的演變也有一段歷史淵源。 原來,天涯山很早時候叫天牙山,因山高近天,山頂群峰并列、狀若牙齒故而得名。后來改叫天涯山,與原平當?shù)氐摹鞍司啊庇嘘P。 大約在宋末元初時期,原平“八景”之說開始流傳。當時原平叫崞縣,當?shù)匚娜四投ā鞍司啊睍r,把天牙山和五峰山聯(lián)系起來命名。天牙山與五峰山都在滹沱河東岸,天牙山在南,五峰山在北。天牙山的景叫“天涯石鼓”,五峰山的景叫“地角枕流”。明朝編纂的《山西通志》記曰:“天牙為天涯,五峰為地角”。兩景一南一北,一天一地,遙相呼應。日久,天牙山改叫天涯山了。從中,顯現(xiàn)出原平先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弓子正 (責任編輯:梁艷)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