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作為北魏一個朝代成就的恢弘工程,歷史的風雨煙塵未能磨滅它藝術的光輝??邇染赖牡瘢ㄋ埽┫袼囆g、宏大的窟外景觀,以及古寺遺構和歷史風貌,令后人贊嘆不已,遺留下無數(shù)珍貴照片和賦詩題吟。通過這些文獻資料,以及歷代對其的研究保護,為我們再現(xiàn)了云岡的歷史記憶。
古往今來,一些文化名人是云岡石窟這一文化藝術圣的言說者。北魏酈道元、北齊魏收、唐代宋昱、清代胡文燁等古代名士,以及近現(xiàn)代陳垣、梁思成、林徽因、冰心、鄭振鐸、郭沫若等諸多名人,還有近百年以來的海外學者,都將他們的感悟、題詞,乃至影像留在了云岡。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jīng)注·灅水》載:“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并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睂⒃茖叩氖r首次載入史冊。
之后,魏收在《魏書·釋老志》中,更為詳細地記錄了云岡石窟的興建與盛衰,是正史中對云岡石窟記載的第一次;云岡雖有冠絕一時之雕刻,然見于文人題詠者絕少,《全唐詩》中,僅有唐·宋昱《題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詠云:“梵宇開金地,香龕鑿鐵圍。影中群象(像)動,空里眾靈飛。檐牖籠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蓮生佛步,瑤樹掛天衣。邀福功雖在,興王代久非。誰知云朔外,更睹化胡歸”;直到清·胡文燁《游石窟寺》:“西林天竺跡,春日上方游。片石三千界,微塵四部洲。香花金粟現(xiàn),鐘磬白云悠。俯此群生劫,何緣彼岸舟?”(選自清·順治《云中郡志》卷14)。清·胡天游詩有“野客定難攜屐到,山禽猶自戀人啼”之句(道光《大同縣志》二十)。
云岡石窟作為北魏一個朝代成就的恢弘工程,一千五百多年來的戰(zhàn)火與風塵湮沒了一些云岡石窟開鑿的歷史記憶,而歷史遺留下來的善本珍品的影像資料,則重現(xiàn)了昔日的云岡石窟。1907年法國從事漢學研究的愛德華·沙畹用鏡頭記錄了云岡,成為第一個系統(tǒng)考察云岡石窟的人,這組云岡石窟的珍貴照片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初云岡石窟的風貌,自此云岡石窟進入了有圖像記錄的時代;喜龍仁《五至十四世紀中國雕刻》,1925年在法國巴黎出版,書中第1、2卷云岡石窟舊照尤應重視,反映了當時云岡的保存狀況;19381944年間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率領的日本京都大學調查隊,對云岡石窟進行了實地調查考古測繪,于1951-1956年陸續(xù)出版《云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16卷),這部巨著代表了當時云岡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云岡石窟輝煌燦爛的藝術,曾使近現(xiàn)代歷史上一批批知名的建筑、歷史、佛教、文學和藝術等方面的文化名人慕名前來,令他們贊嘆不已,感悟至深。1918年10月,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陳垣與同伴隨著京綏鐵路的開通一路北上,來到云岡石窟,記錄了親眼所見的云岡石窟遺存及歷史風貌,撰寫了《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刊《東方雜志》第16卷第2、3號,1919年)該文搜疏舊典,引發(fā)新得,更加突出了云岡石窟作為千年石刻巨制不尋常的歷史意義以及在當時社會上占有的特殊地位。這篇論文首開國人研究云岡之聲;1933年9月,著名建筑史學家梁思成與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同人考察云岡石窟后,在撰寫的《云岡石窟中所表現(xiàn)的北魏建筑》文中認為:“這靈巖石窟更是后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辈⒃谖恼轮械谝淮螐慕ㄖ嵌妊芯苛嗽茖叩膬r值。(《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33年第三卷3、4期);1934年7月12日,著名文學家冰心撰寫《游云岡日記》文云:“萬億化身,羅列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后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兒驟入寶庫,神魂喪失,莫知所攜,事后追憶亦如夢入天宮,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時方知文字之無用了!”(《冰心文集》3《平綏沿線旅行記》);1935年,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撰寫《云岡》文云:“云岡石窟的莊嚴偉大是我們所不能想象得出的。必須到了那個地方,流連徘徊了幾天,幾月,才能夠給你以一個大略的美麗的輪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著走著地看。你得仔細地去欣賞?!保ā多嵳耔I文集》第三卷《西行書簡》);1961年8月10日,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題寫:“人天飛舞,靈肉擁抱,藝術高峰,文化寶庫”;1963年8月10日,魯迅先生夫人許廣平考察云岡石窟,題寫:“云岡藝術,莊嚴無比。勞動創(chuàng)造,啟迪后世”;1964年3月,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鄧拓途經(jīng)大同暢游云岡時,正風雪交加而游興倍濃,臨行題寫:“千載云岡紫塞邊,我來飛雪正漫天。危崖萬佛迎風笑,藝術人間第一篇”;1964年7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視察,并賦詩:“天教微雨為清塵,來看云岡萬佛身。佛法虛無何足道,人民萬古顯精神?!庇诹⑷侯}書曰:“看到古代雕刻建筑的杰作,令人感到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力的偉大”;1977年8月8日,中國社會活動家、詩人、書法家趙樸初參觀云岡石窟后題詞:“巨業(yè)之存,石象(像)之泐,成住壞空,佛如是說。石象(像)多泐,巨業(yè)猶存,護持久遠,功歸人民。護持久遠,亦有壞空,成住相續(xù),巨業(yè)無窮”;1992年8月21日,著名作家姚雪垠題書曰:“云岡石刻,世界寶藏。今日拜觀,永生難忘?!贝送?,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先生曾多次參訪云岡石窟,與云岡石窟結下了不解之緣。2006年11月7日,在云岡石窟題詞:“北魏雄風猶拂面,萬里鐵騎歸佛山”;其后題詞:“西天梵音”(此“西天梵音”刻石置于西部窟群);2008年在《從何處走向大唐》文中云:“通向大唐之路,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是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比曛?,余先生再訪云岡石窟,更是感慨萬千,留下了“萬卷閱盡尊北魏,此生只為拜云岡”的感嘆;2008年7月16日,著名作家馮驥才再次來到云岡石窟,在感受云岡石窟驚人的雕鑿藝術魅力的同時,不僅為云岡石窟大景區(qū)的建設工作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主編《中國大同雕塑全集》(云岡石窟雕刻卷),將云岡石窟的精美雕刻展現(xiàn)于世人;2011年10月1日,中國佛教大德星云長者來云岡石窟參觀??赐暝茖撸窃拼髱熓挚隙ǖ卣f:“大同市對云岡石窟的保護做得非常好,是一個國際水平的范例?!贝髱熜廊活}詞:“人類心寶?!?/p>
撫今追昔,送走了幾多流金歲月,善本珍品惜存重現(xiàn)了云岡的昔日風貌,賦詩題吟譜寫著幾代文化名人的感悟,寒窟冰石間映射著國家領導的關懷,鑄就了云岡石窟這座歷經(jīng)滄桑的千年豐碑。新中國成立60年來,云岡石窟的保護工作得到國家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進行過多次大規(guī)模的維修保護,使得石窟保存的環(huán)境得到了改善,石雕造像得到了妥善保護。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tǒng)喬治·蓬皮杜參觀云岡石窟,對隨行的中外記者宣布:“云岡石窟藝術,我們一定要想辦法保存下來。剛才說有一個十年規(guī)劃,時間太長了,要三年修好?!睘榱寺鋵嵵芸偫淼闹甘荆诟骷夘I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指導下,對云岡石窟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保護,使坍塌嚴重的石窟轉危為安。新世紀的鐘聲余音尚在,云岡石窟保護研究又邁入了新的進程,2011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云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他強調,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
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fā)展旅游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yè)化,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深入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化遺產(chǎn)需要研究保護,保護研究需要行動,這就要求我們行動起來,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云岡石窟研究保護的重要指示,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推進云岡石窟的研究保護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搭建了多學科交叉的融合平臺,進一步深入地挖掘云岡歷史的文化內涵,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增強文化自信。2020年8月23日太原理工大學成立云岡學與文物保護研究院,2020年9月9日山西大同大學成立云岡學學院與云岡文化生態(tài)研究院,2020年10月30日山西大學成立云岡學研究院,特別是云岡研究院的專業(yè)研究人員,以云岡石窟的保護、研究為己任,在推進云岡石窟的研究保護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今年是云岡石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二十周年之際,在這二十年里,云岡石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修繕維護到今天的科學保護,從致力于云岡文化的普及傳承到深入開展“云岡學”的科學研究,兌現(xiàn)了對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承諾。因為,云岡石窟不僅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是屬于全人類的,它充分地體現(xiàn)了宏偉壯觀、撼動人心的文化張力,有更多的人來保護它、研究它,所以,作為這里的一個文化言說者,無時無刻不為這一切的巨變而感到欣慰。如今,云岡石窟這座皇家風范的藝術寶庫,重新披上了華麗的盛裝,這標志著云岡石窟的文物保護、學術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時期。
作者:張華(云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