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隋唐兩朝交替之際,代州發(fā)生了兩次驚險的被圍事件,也是預示著隋朝滅亡、大唐興起的標志性事件。漫步在代縣古城中,望著那些古老的文物、遺跡,曾經(jīng)一幕幕波瀾壯闊、雄渾悲壯的歷史場景仿佛出現(xiàn)在眼前。
始畢可汗在雁門代縣古城導演的兩出歷史大劇
兩出“圍困”歷史大劇,一出叫“雁門之圍”,這個名字是史學家早已定下的;另一出叫“陳孝意守孤城”,內(nèi)容在《隋書》《代州志》等資料中均有記載。
“雁門之圍”的主人公是隋煬帝和突厥始畢可汗。故事主要講隋煬帝和大臣裴矩為了削弱突厥汗國的勢力,決定和始畢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叱吉通婚并封其為新可汗,以此打壓如日中天的始畢可汗,同時裴矩還以賣珍寶為名,誘殺了始畢可汗的重臣史蜀胡悉。在這出歷史大劇中,始畢可汗率軍把代州城里的隋煬帝整整圍困了30天。
“陳孝意守孤城”的主人公也有兩位,一位叫陳孝意,一位叫劉武周。劉武周從雁門關(guān)北的馬邑郡來到雁門郡,將陳孝意和他據(jù)守的孤城代州整整圍了100天,直至城中糧絕,校尉張倫殺了陳孝意舉械投降。據(jù)《代州志》記載,隋時代州城內(nèi)修建有一座糧倉,其中貯存的食物夠10萬軍民吃20天,而陳孝意率領(lǐng)部下和百姓靠這些糧食竟支撐了100天,難以想象他們當時的境況是何等艱辛。
有學者認為“陳孝意守孤城”是“雁門之圍”的延續(xù),究其原因,筆者是這樣理解的?!瓣愋⒁馐毓鲁恰敝刑岬降难汩T代州城是大隋江山社稷重地,劉武周攻打雁門代州城,其實就是在為突厥始畢可汗攻大隋的江山、滅大隋的社稷,本文重點還原的這兩件事,再現(xiàn)了雁門關(guān)南代縣古城在隋唐之際波詭云譎的動蕩局面。
始畢可汗是東突厥鼎盛時期的大可汗,其父是大名鼎鼎的啟民可汗。隋大業(yè)五年(609年),啟民可汗逝世,其子阿史那·咄吉世繼位,號始畢,是為始畢可汗。在突厥汗國中,可汗大位的繼承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其中有一條為續(xù)娶父親生前除生母之外所有的妻子為妻。始畢可汗要想繼承大隋帝國贈予父親的全部政治遺產(chǎn),需上報隋廷,征得隋煬帝對續(xù)娶義成公主的批準。隋煬帝十分尊重突厥的文化習俗和民族政策,詔令同意續(xù)娶義成公主。義成公主被始畢可汗續(xù)娶后,不僅成為了始畢可汗的正式妻子,而且還是突厥汗國的可賀敦,即漢語中的“皇后”,而始畢可汗也名正言順地成為突厥汗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始畢可汗執(zhí)政的十年,突厥汗國進入鼎盛時期,有史家評價其“戎狄之強盛,實屬空前”,“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
始畢可汗的“益驕踞”
那么,始畢可汗為什么一定要滅隋呢?第一回合“雁門之圍”結(jié)束后,突厥汗國占了上風,隋王朝呈搖搖欲墜之勢。始畢可汗開始支持一切反隋武裝起義,并為他們提供財力、物力的支持,一直持續(xù)到隋煬帝被殺,李淵坐穩(wěn)大唐龍椅。期間,他還給朔方郡鷹揚郎將梁師都封爵為毗伽可汗、解事天子,授突厥可汗的標志大旗狼頭大旗;給馬邑郡鷹揚府校尉劉武周封爵為定揚可汗、定揚天子,授狼頭大旗;封榆林服罪左翊衛(wèi)郭子和為平陽天子。此后,始畢可汗便名噪天下,在他的帶領(lǐng)下,反隋武裝起義迅速蔓延全國。
隋大業(yè)十一年(615年),隋煬帝出東都洛陽巡視北部疆域,在去往榆林的途中接到義成公主密報,得知始畢可汗正在調(diào)兵遣將,密謀伏擊自己和隨行官員。經(jīng)過與大臣的多番商議,隋煬帝決定先撤到代縣,然后再返回并州。彼時,始畢可汗親率30萬大軍橫掃雁門郡,連占39座縣城,僅剩代縣、崞陽兩座古城。這兩座古城均位于滹沱河北岸、勾注山腳丘陵地帶,隋煬帝和近臣被始畢可汗的鐵騎困在代縣城中,其子齊王楊暕及殿后護衛(wèi)禁軍則被突厥的鐵騎圍困在崞陽城。原本計劃好的北巡變成了“雁門之圍”,不禁令人唏噓。但即便面臨如此危急局勢,雁門城內(nèi)的軍民卻沒有想要逃避、妥協(xié),大家眾志成城,決心與城共存亡,誓死保護帝王,表現(xiàn)突出并記入《代州志》的大臣有蕭瑀、樊子蓋、宇文愷等。
事實上,始畢可汗也面臨諸多掣制,其中有來自突厥汗國核心權(quán)力圈的,亦有來自盟友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義成公主在突厥汗國的核心權(quán)力圈內(nèi)構(gòu)建起了自己的人脈網(wǎng),且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只要她振臂一呼,必然會有一些部落聚集在她的旗幟下,使得汗國分崩離析。更可怕的是義成公主作為汗國的可賀敦,還擁有與他一樣的權(quán)力——調(diào)動汗國內(nèi)的軍隊。此外阿史那·窟合真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他的地位,其作為始畢可汗父親啟民可汗的弟字輩,被始畢可汗的爺爺沙缽略可汗送至長安隋文帝身邊,長期以突厥汗國太子的身份留在隋朝,擁有來自隋廷和突厥汗國雙重政治力量的支持。
“雁門之圍”的結(jié)局顯然難以服眾,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修《隋書》時,又命大臣補述了始畢可汗自動解圍的原因,即義成公主修書告訴始畢可汗,“汗國邊事緊急,請趕快回來”。而另一邊,隋煬帝抱著兒子嚇得哭腫了眼睛,試圖強行突圍,后在大臣樊子蓋的強諫下才作罷。
劉武周與“陳孝意守孤城”
不得不承認,始畢可汗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懂得扶持反隋勢力的重要性,所以盡可能為他們提供全方位實質(zhì)性的支持,包括給起義首領(lǐng)封號劃地,加強軍事合作,擴大和固化反隋行政地域板塊等,誓要將大隋帝國親手埋葬。突厥汗國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大多成為其附屬國,如契丹、室韋、吐谷渾以及西域的高昌、龜茲等。由于始畢可汗的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實力,中原地區(qū)一些割據(jù)軍閥開始討好巴結(jié)他,以獲得突厥的支持,提高與隋作戰(zhàn)的獲勝保險系數(shù)。即便是后來的大唐開國皇帝李淵,在起義之初對始畢可汗也很是畢恭畢敬,在信中“言辭卑屈”。
在始畢可汗的支持下,當時有三大反隋勢力崛起,分別為西南的梁師都及其盟友、東北的竇建德及其盟友、北部的劉武周和李淵父子。
東北的武裝起義力量主要有三支,活動在今京、津、冀一帶。第一支是漁陽郡的高開道武裝起義隊伍。漁陽郡的高開道,古滄州陽信人,大業(yè)末年投靠河澗郡草寇格謙,后自立門戶,唐初攻占漁陽郡,自號燕王。第二支是以羅藝為首,將涿州作為根據(jù)地的武裝力量。羅藝,京北郡云陽縣人,其父為隋廷武官、左監(jiān)門將軍羅榮,隋朝末年,羅藝因功升任虎賁中郎將,駐守涿郡,后自命幽州總管,唐初高祖李淵封其為燕王。第三支是樂壽郡的竇建德武裝力量。竇建德,祖籍扶風平陵,于隋大業(yè)七年(611年)舉兵造反,割據(jù)一方,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在樂縣與河澗交界處舉行典禮,自號長樂王,并按國家建制設(shè)置機構(gòu)委任官吏。
西南的武裝起義力量也有三支,從北到南依次為榆林郡的郭子和、朔方郡的梁師都、雕陰郡的劉迦論。郭子和原是隋末朝廷武官左翊衛(wèi),因犯罪被流放到榆林,當時榆林正逢饑荒,于是他集結(jié)地方武士殺了朝廷命官王才,開倉賑民,自立為永樂王。劉迦論,延州膚施人,隋大業(yè)十年(614年)起兵造反,自稱皇王,他占據(jù)的雕陰郡在今陜西榆林東南部,歷史上素有“秦漢名郅”“西北旱碼頭”之稱。梁師都,本名梁玄莫,字師都,安定烏氏人,出身隴西豪右,拜鷹揚郎將。隋大業(yè)十三年(617年),他殺死郡丞唐世宗,自稱大丞相,后聯(lián)兵突厥反叛隋朝,即位稱帝,建立梁國,年號永隆。
北部的武裝起義力量以劉武周和李淵父子為代表,他們主要活動在雁門關(guān)南北以及并州、晉陽一帶。隋義寧元年(617年),劉武周建立政權(quán),自封為王。這一年中,同時存在的反隋政權(quán)有昌達、太平、丁丑、永平、天興、永隆、正平、秦興、鳴鳳、通圣、義和、建稽等。劉武周的反隋根據(jù)地在雁門關(guān)北馬邑郡,與突厥接壤,他自封為樂王后,率軍揮師西進,很快拿下了隋煬帝行宮汾陽宮的所在地——樓煩郡。
劉武周是隋朝朝廷命官,曾追隨隋煬帝三次東征高麗,屢立戰(zhàn)功,晉升為建節(jié)校尉,后調(diào)任馬邑郡鷹揚府郎將。劉武周奪取汾陽宮后,挑選了許多宮女和珍寶古玩送給始畢可汗。始畢可汗則封劉武周為定揚可汗,使其成為突厥汗國核心權(quán)力圈中的一員,授狼頭大旗(狼頭是突厥族的族徽,狼神是突厥人的信仰,狼是突厥人的祖先),并送給劉武周戰(zhàn)馬、武器等重要戰(zhàn)略物資。
劉武周之所以敢和隋朝以及后來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叫板,除了因為其有始畢可汗的支持,也與他手下一位名叫宋金剛的大將有關(guān)。宋金剛最初是一個起義將領(lǐng),活動在上谷易一帶,被竇建德打敗后,率兵西奔投入劉武周麾下,劉武周把自己的一半財產(chǎn)分給了他,并將胞妹嫁給其做夫人。宋金剛不僅在圍困代縣城的百日行動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還在唐初率軍橫掃黃河西岸和北岸,占據(jù)了今山西的全部領(lǐng)土,直逼長安,給李唐政權(quán)造成極大的威脅。
雁門郡丞陳孝意、“虎賁郎將”王智辯得知劉武周已與突厥聯(lián)手反隋后,便率軍出關(guān)討伐他,以平息雁門關(guān)北的叛亂。陳孝意、王智辯一鼓作氣打過雁門關(guān),將劉武周圍困在了桑干鎮(zhèn),不料突厥騎兵趕來與桑干鎮(zhèn)內(nèi)的劉武周合擊圍軍,后王智辯戰(zhàn)死,陳孝意率少數(shù)兵士敗退回到雁門。當時雁門城內(nèi)人心不穩(wěn),部分將士看到隋朝大勢已去,準備繳械投降,陳孝意得到消息后,將他們?nèi)孔侥茫幰运佬?,自此雁門郡內(nèi)無敢反者。
過后,在突厥的支持下,劉武周率兵圍攻雁門郡,即今日之代州城。陳孝意與手下將士們頑強抵抗,誓與古城共存亡。最終城內(nèi)糧盡,無以炊食,時任雁門校尉的張倫為活命暗殺了陳孝意,投降劉武周,標志著陳孝意和他效忠的隋王朝以悲劇的結(jié)尾退出歷史舞臺。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