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篤學或躬行,身體或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金朝禮部尚書、詩人趙秉文在《題系舟山圖》中吟道:“山頭佛屋五三間,山勢相連石嶺關。名字不經從我改,便稱元子讀書山?!毙弥莩俏髂仙綆n疊翠,林壑奇秀,傳說大禹治水時曾系舟于此,故名系舟山。山麓有福田寺,青山綠水,廟宇掩映,空靈幽靜。元好問幼時隨父親元德明曾隱讀其間。因趙秉文寫了前面那首詩,系舟山從此又名讀書山。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qū))韓巖村人,是我國金末元初杰出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16歲時作《摸魚兒·雁丘詞》,一句“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讓無數(shù)癡情男女潸然淚下。元好問每歸鄉(xiāng)里,都登讀書山,每登讀書山,必居福田寺。
寒暑易節(jié),歲月滄桑,近八百年來,忻州人與元好問及讀書山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lián)系,不斷汲取著豐盈富足的精神滋養(yǎng)。為了紀念先賢真儒,郭秀先生于2013年始建遺山書院,胡志云女士于2020年接力篤行,薪火賡續(xù),陳岱先生首任遺山書院院長,創(chuàng)立讀書山學堂,落地傳承元好問之寶貴精神遺產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奮楫肇建“古今貫通、經世致用”的人文書院,接續(xù)千年文脈,啟迪后輩晚學,為文化忻州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傳承:弘揚精神 承前啟后
岱字從山,與山有緣。陳岱是山西原平人,熱愛文學,喜歡史學,游歷名山大川,多有心得感悟。他數(shù)次登臨讀書山,見樹茂林深,鳥語花香,云蒸霞蔚,梵音聲聲,乃一方靈域勝境,為之深深吸引,遂有了重振遺山書院旗鼓的想法。
心關處處憶先賢,入耳聲聲感舊弦。在“文躋九原、雅出秀容”的忻州,紅墻碧瓦,書香濃郁,學子聚集,學風儼然,古近代以來書院培養(yǎng)了成千上萬的優(yōu)秀人才,對忻州教育和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先賢尚如此,況復今人乎?陳岱翻閱史記古典,遍訪文人雅士,籌資金,聘名師,辦研學,遺山書院如期開門躬迎學子。古雅藏經典,新風聚高賢。這里,記錄珍藏著先賢元好問的詩文傳世肌理,維系著忻州的文化血脈,不朽的是青磚碧瓦畫棟雕梁,不老的是瑯瑯書聲和層層綠韻。
書院東西相對的是兩大涼亭,意即崇禮先賢,清暉新晴。廣場入口處北側,是一尊遺山先生的巨幅雕像,目光深邃,手執(zhí)書卷,彰顯其憂國愛民情懷。書院南側是碧波蕩漾的雁棲湖,堤岸懸掛著先生與詩友詠讀書山名篇,其中有《題系舟山圖》《初挈家還讀書山雜詩》《家山歸夢圖》等。書院莊重典雅,曲徑通幽,大門門楣上“遺山書院”四個大字遒勁有力,兩側是郭新民先生和陳岱先生合二為一的詩聯(lián):讀書讀山讀書山,學好學問學好問,篤學好古之風撲面而來。各門各院各廳的書法匾額,均出自名家之手。讀書山學堂,高朋滿座,雅士咸集。讀書山房內,古典名著,書卷彌香。
在建院過程中,陳岱夫妻倆傾其所有,冬天沒有熱水也沒有暖氣,常常饅頭就著泡面充饑。有一次大雪封山,他們下山采購物資時,車滑到路崖邊上,差一點發(fā)生意外。退休后的陳岱白天四方游走搜集古典文集、碑文印記,晚上在燈下整理詩詞傳記,是何等的堅毅和執(zhí)著。
追思先賢風范,傳承好問精神。書院要實現(xiàn)辦院宗旨,必須找到先生精神與時代發(fā)展的契合點,在其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陳岱總結提煉出了先生的人格魅力:孝敬父母的好兒子,尊師重長的好學生,有情有義的好丈夫,關愛兒女的好父親,情深意篤的好文友,誨人不倦的好老師,忠肝義膽的好朋友,憂國愛民的好官員。接著,又提煉出了先生的志節(jié)觀:不誠無物;不風岸而峻,不表暴而著,不名位而重,不耆艾而尊;動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靜可以崇高節(jié)而抗浮云;少日有志于世,雅以氣節(jié)自許;立心于毀譽失真之后而無所恤,橫身于利害相磨之場而莫之避。
陳岱希望遺山書院能成為崇禮明義之地,弘揚先賢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讓人們感受到“游忻州就是讀歷史?!?/p>

傳道:研習經典 授業(yè)解惑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元好問一生致力于傳授知識,教授學業(yè),解答疑惑。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有感于此,陳岱明確辦院思路,致力傳承創(chuàng)新,下功夫保護和弘揚元好問文化遺產,培養(yǎng)后學新人。
遺山書院臨湖而建,三面環(huán)山,具有國學、禪修、書畫、茶道、對弈等文化功能,其文化內涵和研學作用得到明顯提升。書院開展了元好問教育觀、文學觀、施政觀、廉政觀、財富觀、婚姻愛情觀、超越時代的中州觀、堅韌達觀的志節(jié)觀等活動,講授經典,互動交流,打造平臺,營造了濃厚的研學交流氛圍。
陳岱從元好問現(xiàn)存的1300多首詩詞里挑選出30首描寫家鄉(xiāng)的詩詞,鐫刻在圍墻上。聘請畫家將元好問文學成就和傳說生平繪制成連環(huán)畫,建起了圖文并茂的文化墻。陳岱還與他人共同創(chuàng)作了《元遺山賦》,與北京和當?shù)氐淖髑液蟿?chuàng)了《遺山頌》詞曲,分為音樂版和朗誦版,廣為誦唱。
不僅如此,陳岱還推出了元好問家山詩賞析、元好問文學史學成就鑒賞、元遺山祭文、元遺山祭樂等活動,大力宣傳元好問文化和精神,使其成為忻州文化的一面旗幟、一張名片,讓元好問文化真正傳播開來。
800年前,一個弱冠少年隱入山林,與清風明月相伴研讀苦學,掀開了一代文壇巨匠的傳奇篇章。800年后,一位年邁花甲之人在這里續(xù)寫新的文脈故事??缭綍r空,連接過去與未來,這就是文脈的傳承,這就是薪火相傳的接續(xù)。
傳播:耕耘文化 播種希望
陳岱從生活中得到啟示,立足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甘當播火人,傳好接力棒,做大做強書院文化產業(yè)。
福田寺占地400余畝,是忻州市著名的寺院之一。始建于東漢末年,經過歷朝歷代數(shù)次修葺,終成今日之規(guī)模。史載,元好問隨父親元德明曾在福田寺讀書,并留下了東巖映月的美好傳說。近年來,陳岱夫婦的足跡踏遍了福田寺的上下兩院,深感寺廟年久失修,愧對先賢,個人岀資更換變壓器,引泉蓄水,開墾荒地,種植蔬菜,廣栽樹木,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計劃有步驟對部分寺廟進行改造俢繕。
陳岱利用周末和節(jié)假日,進行讀書山雅集,開展元遺山春祭、秋祭活動,舉辦元好問文化宣講師招募和培訓,借助社會力量辦學,開展豐富多彩的元好問讀書山、福田寺足跡研學活動,吸引了太原、忻州等地的學生廣泛參加,傳承歷史,陶冶情操。在研學活動中,陳岱身體力行,全程參與,帶領團隊沿著元好問當年求學走過的路,登上讀書山感悟先賢的治學態(tài)度和家國情懷。陳岱堅守著一個人的講臺,逐漸走進學校、企業(yè)、社區(qū),辛勤耕耘,播種希望,把元好問文化和精神播撒在忻州大地上。
一代文宗耀千古,后學鼎力傳薪火。陳岱,一個文化傳承人,他知道厚德之基,博雅之源,在于推崇傳統(tǒng)文化,懂得保護和傳承先賢文化瑰寶,讓歷史在今天閃耀光芒,他更明白文以載道,禮以行之,有了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有序,文明忻州就會更加發(fā)展進步。(栗旭晨)
(責任編輯:盧相?。?/span>